|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由“斜杠人生”想到的……

来源:今日临沂网 时间:2021-01-16

    人有聪明和愚钝之分,本人自认属于后者。不信吗?说件事情给你听:

  2015年,一位年轻朋友邀我与他一起采访几位企业家。通过与这位朋友一个阶段的合作,我发现人到中年的他精力旺盛能力出众:自己的本职工作没落下,还在外省搞了份兼职,一年到头两处跑、两不误。我很佩服他,感叹其是“一个人活成了两个人”。对我的这一夸赞,他很受用,常在不同场合“转播”。越是这样,我越觉得自己这句话有创造性,陶醉在自我欣赏的得意中。

  后来,当我从网络上发现了“斜杠人生”这个词后,我脸红了——为自己大愚若智的无知脸红。

  说到斜杠人生,得先说说斜杠青年。斜杠青年,指的是这样一个人群: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李四,工作时间是IDC行业的程序员,休息的时候就变成了笔耕不辍的作家,周末还能化身成变出一桌美味菜肴的营养师。这“程序猿/作家/营养师”的多重身份,就是对“斜杠青年”的诠释。

  不过纵是大名鼎鼎的人实现了多领域斜杠,他的斜杠也有主有从,公众接纳的领域也就只那么一两个。拿王石来说,做房地产的企业家,是大众视野里的认知,其他的身份,登山、滑伞、赛艇、写书……并未获得人们广泛了解。

  还有一些科学家酷爱音乐。屠呦呦、钱学森爱弹钢琴,李四光、袁隆平小提琴拉得近乎专业水平。但他们没时间也没必要把自己的这一爱好升华、延伸为人生的斜杠:工作之余,弹上一阵,拉上一曲,自娱自乐,不亦快哉!碰上单位、系统里节日联欢,千呼万唤中,登台献技,娱己娱人,不亦快哉!所以,一个人能同时在几个方面甚或多个领域,让自己的技能、才华得以展示,那固然好。但是如果自己的特长、才干不能延展成人生斜杠,那也无妨。

  今年10月前往信阳博物馆时,馆里的美女讲解员向大家介绍了信阳编钟出土的历史之后,接下来演奏了《东方红》和《茉莉花》,让大家听了十分惬意。我立马想到了“斜杠人生”这个词,悄悄跟身边的一个朋友开玩笑说:“这个讲解员该拿双份工资。”过去,我在其他城市的博物馆听讲解员介绍编钟,次数不下5次,没有一个能在讲解完之后现场演奏上一曲的。别处博物馆的讲解员(导游)演奏不了那古董,信阳博物馆的讲解员却能演奏,这就是差别。估计,博物馆的领导并未硬性要求讲解员除了会讲解之外,还要学会用编钟演奏曲子。可姑娘有这种业余爱好和特长,每每于“本职工作”结束后,玉指闪处,乐曲响起,余音绕梁,给她的讲解增加了附加值。听完乐曲,参观者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掌声,是对这位讲解员这份才能的认可和感谢,是对她爱岗敬业、把工作当成一份高尚情怀的激励。

  艺不压身啊,真美啊!

  彭友茂

(编辑: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