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诗经》中传统礼仪文化 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来源:今日临沂网 时间:2019-07-24

  礼,是社会风俗的一种延伸,是在社会约定俗成的风俗之上形成的一种符合道德观念的礼节,后来发展成一种与政治有关的制度。“礼”本是与祭祀有关的,但是在之后的社会发展中,又延伸出了其他的意思,《论语·为政》里说“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礼”在这里解释便是等级社会的一种典章制度,是用来规定社会行为的,从这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出,礼与个人、社会是有所联系的。《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作为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中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与礼仪,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而言,《诗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在中国古代,以血缘纽带连结在一起的亲情是古人非常看重的,因此,孝敬父母是十分重要的。《论语·里仁》云:“父母在,不远游。”而《诗经》共三百零五篇,其中有关家人之间感情的篇目和诗句有很多,特别是有关对待父母亲的诗篇,语言朴实温和,感情表达得恰到好处,真正体现了“诗言志”的特色。比如《小雅·蓼莪》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首章以“莪蒿”起兴,表示自己依赖于父母,使父母十分辛劳。《蓼莪》整篇用强烈的口吻,表达了身为一个孝子不能供养父母的痛苦心情。从这篇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母与子女间的割不断的亲情,在当代社会,我们也要将孝敬父母的优秀传统发扬下去。

  在亲情中,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兄弟姊妹间的长幼之情也是古人常常赞美的。《论语·子路》云:“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比如《唐风·杕杜》,诗的首章以杕杜起兴,以两个“不如”来感叹与“他人”的关系不如自己同宗族之人亲近,三个“终远兄弟”的叠句,将自身在外无所依靠的无助凸显得淋漓尽致,而“亦莫我顾,亦莫我有,亦莫我闻”又写出了内心的悲凉和自身在外的孤单。这种境遇加深了对兄弟的思念。

  从以上几篇我们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是自己的依靠,比他人更为亲近更为可靠,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割不断的。

  除了有关个人品德修养的诗,《诗经》中还有一大部分关于社会风俗的诗歌,大多分布在“风”的部分,婚恋诗占较大的一部分。其中反映恋爱相思的诗有《周南·关雎》、《周南·汉广》等。从《关雎》中可以看出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辗转反侧的思念和求之不得的心情,但即使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再深切但也没有逾越应有的规矩,他对女子的爱慕之情是热烈且克制的。他爱慕女子,想尽一切办法想让她开心,所以孔子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先秦时期的中国并不是保守的,虽然人们尚礼,但是也提倡自由追求爱情,在《郑风·萚兮》《郑风·溱洧》这两首诗里都有体现。《萚兮》描写了一个大胆活泼的女子放声高歌,勇敢地向年轻的小伙子们挑战,邀请他们齐声合唱。明代的徐奋鹏《诗经删补》里评:“《萚兮》,思友也。”《溱洧》记载了三月三日上巳节男女会和游玩的情景。《周礼·媒氏》里也有体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可以看出上巳节,男女相悦,相约郊游是合情合理的。也体现了先秦时期自由追求爱情的思想,与现代的爱情观相符。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多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误解。但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流传到今日而不消亡,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诗经》中体现出的社会风俗与个人礼仪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是有指导作用的。虽然《诗经》完成的时代距今很遥远,但它所体现的精神对现代人的品德修养仍有启示:在小家我们应孝敬父母,兄友弟恭,家庭和睦;在外注重外表的言行举止,在内修养德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整个社会来说,《诗经》中所反映的礼仪在现代仍适用,教导我们在恋爱中追求自己心爱的人可以感情真挚热烈;在婚姻中要忠于对方;男女交往虽自由但不能逾越应有的规矩;女性更要自爱自强;看中国家利益。我们身为当代大学生,更要以身作则,把《诗经》中积极的精神传承下去。

  陆艺霄 温钰荣


(编辑:赵华)